新聞中心

    徐思敏:愈挫愈堅 只為“一諾千金”

    發布時間: 2017-11-22

    1.jpg

    從手工到“3D”再到手工

    在多寶堂“國寶復原·德化窯”展廳,這里除了觀音、仕女等陶瓷作品,還有《白釉提梁硯滴》陶瓷印章、《華表》等作品,這兩件作品的造型為方形,但《白釉提梁硯滴》體量較小,而《華表》雖體量大,但表面沒有上釉。徐思敏說,印章又稱印信,象征著承諾、誠信。此次國禮作品他也是以印章為主題,雕塑造型上吸收福建壽山石的特點,結合德化窯鏤空、浮雕、堆貼等多種技藝。

    在徐思敏看來,國禮要有特定的難度、無法輕易做到的寶貝級作品,這樣才顯大國風范,也更能體現創作者的匠心。國禮《一諾千金》因貼合主題、寓意深遠,設計稿很快在遴選中勝出,但因作品是長方形,且體量大,燒制“十窯九不成”。為了這個寶貝,徐思敏可謂費盡九牛二虎之力。

    徐思敏說,每枚印章燒制后都會有18%的大小收縮,所以無法仿制出一模一樣的印章。而陶瓷在1320多攝氏度高溫下處于柔軟狀態,形態做好后要燒制成長方形,難度非常大。為攻克這一難關,他對坯體內部和瓷土配方進行一番修改,但均失敗。后來,徐思敏采用3D技術全方位掃描雕塑,在電腦上對原雕塑稿各個立面進行微調校正,確保作品的四個側角都絕對平整、垂直。最后又回到手工,終于成功燒制了第一件。

    回憶起當初創作的過程,徐思敏連稱好在最后堅持下來。他說,素燒的陶瓷因可輔助支撐比較容易燒制,而此作品是上釉的,無法支撐,更難燒制成功。

    2.jpg

    3.jpg

    4.jpg

    5.jpg

    “形以達意,質以達形”

    徐思敏1971年出生于瓷都德化,1996年畢業于福州大學(廈門)工藝美術學院,是資深設計師、福建省陶瓷專業委員會委員、泉州市正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、多寶堂藝術總監、陶瓷藝術家,他的多件陶瓷作品被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展出,創作的《包容》在2014年10月被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博科娃收藏。

    從藝20年來,他為上百家企業設計企業VI,對空間藝術、平面藝術、裝飾藝術、雕塑藝術均有涉獵,主要作品有“全國陶瓷藝術設計與創新金獎”作品《和諧》、大型石雕《石牛山國家地質公園主碑》、瓷都廣場漢白玉石雕《脫胎》、陶瓷《五行柱》、濱溪公園花崗巖石雕《翰墨流芳》、陶瓷博物館《瓷國史話》大型陶瓷浮雕等。他的陶瓷藝術創作主張“形以達意,質以達形”,形體與質地結合,情感與智慧交融,作品雄健、自由、自信,富有盛世氣息。

    在多寶堂展廳內能見到《明·渡海觀音》、《明·披坐觀音》、《白釉文昌帝君》等作品,徐思敏稱,這些都是國寶復原作品。2011年開始,他們實施“中國風·瓷計劃”項目,復制德化陶瓷博物館內的作品,將德化窯優良技藝再現,并融合一些現代的創作理念,讓其成為新的文創產業。徐思敏說,推行“陶瓷+”模式,是多寶堂“中國風·瓷計劃”的主線,已成功打造“國寶復原·德化窯”、“螭龍尊——大師瓷酒之道”、“大師佛瓷之道”等工程,2014年榮獲泉州市年度“十佳最具成長性商業模式”。

     
  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永久在线,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永久在线不卡,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,亚洲中文字幕一级无码